
非遗,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,是一抹乡愁,更是一座城市的根,一个民族的魂。保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,孕育了灿烂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今年春节期间,疫情防控常态化,多地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。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抚慰在外游子的乡愁,河北青年报特推出“保定非遗云上过大年”栏目,带你了解保定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在唐县北部的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山清水秀的村庄,黄石口乡五家角村,这里四周群山环绕,唐河水蜿蜒东流,保涞路从村东贯穿而过,交通十分便利。这个村里从古至今活跃着一个民间音乐组织——五家角细乐会。根据对现在古器乐和古乐谱的考证,细乐会至今已存在了 200 年以上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五家角细乐会扎根在深厚的乡间土壤里,形成了它的鲜明特征,具有浓郁地方特色。唐县五家角村细乐会属冀中音乐会大系统的南乐支系。其乐队组成包括唢呐、云锣、笛子、笙、二胡等有调乐器 , 还有鼓、锣、手锣、大镲、小镲等打击乐器。因乐队里包括了民间称之为“细乐”的拉弦乐器,所以这个乐社又被称之为“细乐会”。

五家角细乐会与般南乐会 ( 细乐会 ) 不同的是,除了器乐演奏外,这个乐社的一部分曲目还配以俗曲演唱和歌舞表演,保留了中国古代社会歌、舞、乐三位一体的乐舞表演形式。
民间小调唱词以唐县方言土语为主,保留曲调完整多样,为研究民间民族音乐保留了一份历史资料,曲调附带的唱词为研究古汉语的学者提供参考。
“我爷爷和我太爷爷那一辈都是五家角村细乐会班子成员,细乐会传到我们这一代不容易,但是绝对不能断送在我们这一代。我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。”一位当地村民说道。
为此,村中细乐会的一些班子成员,他们经常利用农闲季节和晚上的时间,组织会员排练。坚持祖上流传下来的口传身授方法,面授工尺谱,坚持演练吹拉弹唱技艺。他们义务坚守着祖先给后代留下来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2019 年 12 月五家角细乐会成功入选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使这支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,这颗大山深处久藏的音乐明珠重放异彩。